小帐篷大快乐
蔡丹丹
温州市第五幼儿园
小帐篷大快乐
作者:蔡丹丹 郭委委 金雅婷
课程简介:
建构游戏是幼儿园孩子们最喜欢的游戏之一。通常,建构游戏区的小朋友也是最多的,不管是低阶材料,还是进阶材料,孩子们总能搭建出意想不到的作品让人惊讶!尤其是结合生活的搭建,孩子们更是乐此不疲。搭帐篷活动,源于孩子们午饭后建构活动中关于防晒的话题讨论,由此引发了孩子们对于搭帐篷游戏的兴趣,基于孩子们的兴趣,老师决定开展一节关于搭帐篷的班本课程。
课程目标:
1.在学习和探索中认识周围生活环境和客观事物,了解简易帐篷的基本构造与搭建原理。
2.了解帐篷的结构,学习搭建帐篷的方式和方法,初步掌握绕、绑、系、打结等技能,学习固定帐篷支架。
3. 体验搭建的乐趣,通过交流合作共同解决问题,并分享成功的喜悦。
课程内容:
游戏缘起:
星期一,午餐后,阳光明媚,孩子们散步来到足球场,围坐在一起玩搭建游戏,没一会儿,就听到煦橙说:“哎呀,好晒啊,我头上要冒火啦!”一诺边脱外套边说,你把外套脱了就好了,一时,只见很多小朋友脱了外套,有的把外套放到了足球的球门架上,有的把外套顶到头上,还有的把外套挂在树枝上……又过了一会儿,只听牧城说:“足球场为什么没有树荫啊?”“对啊,对啊,太晒了!”翰翰躲进了球门里,球门上一个小朋友的衣服投下的一小片影子成了他的“福地”。其他小朋友见状,也纷纷挤了进去,可是一小片影子怎么能挡住他们这么几个呢?“我们还是搭一个帐篷吧!”“好啊,好啊!”一人提议,众人附和,于是,孩子们开始了搭帐篷的游戏……
第一环节 “纸上谈兵”
1.就地取材,简易拼搭
翰翰和一诺把之前其他小朋友脱下来的衣服都收集到一起,然后开始摆弄衣服,只见他们把衣服一件连着一件先搭到足球门上框,搭好后,发现这样投下来的影子也不够多,于是,他们又找了几件衣服出来,搭到球门网上,但是网是软的,衣服刚搭上去,就掉下来了,“搭不上去啊!”翰翰皱着眉头说,一诺没吭声,还在拿着衣服尝试,这一次衣服的一只袖子没注意钻进了网格里,衣服刚好挂到网上,一诺眼睛一亮,赶紧把另一只袖子也放进了网格,哈,这样衣服就不会掉了,翰翰也学这她的样子搭起来,没一会儿,慕兮也来帮忙,很快,球门网上就搭满了衣服,一个“帐篷”拼凑好了。他们兴奋地钻进帐篷里乘凉起来。
孩子们的行为让我眼前一亮。对于大班的孩子来说,他们喜欢探索,勇于尝试,大胆地根据自己的兴趣采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材料,我认为,教师这时介入不大适宜,“不打扰”才能给孩子们足够的探索时间和空间,于是,我静静地观察……
2.抢占地盘,引发争执
牧城和祥辉看到这里可以乘凉,也跑了过来,帐篷里一下子就被挤满了,
“哎呀,你把我的房子撞坏了。”“你往那边挪一下!”“你小心点啊,我刚搭好的桥!”……小小的帐篷爆棚了。
活动中,孩子们也会有争执,在争执中,他们会使用规则,谁搭建的,谁先进去,谁就抢到了“地盘”。
教师小结:
1)捕捉兴趣
视频中可以看出幼儿即使是用衣服和球门拼拼凑凑地搭建着“帐篷”依旧兴趣高涨,从一件衣服的影子里,引发出搭帐篷的新灵感,球门成了帐篷的支架,一件件衣服拼凑出帐篷布,幼儿正在充分使用材料展开自己丰富的想象,他们的创意之门才刚刚打开。
2)适时引导
在自由生发活动中,孩子们也会有争执,看似出现矛盾,其实也是问题点的凸显,小小的帐篷,容纳不下太多的人。在争执中,教师捕捉到幼儿帐篷的结构特征并不清晰,就此,在教师的组织带领下展开了有关认识帐篷的大讨论。
环节二:纸上谈兵
1.画一画
看到孩子们对帐篷的浓厚兴趣,老师也加入了他们的谈话聊天中,提出:“你们见过的帐篷是什么样子的?”
“我阿姨家的帐篷有4个柱子,上面是半圆形的。”
“我还看到像鸟窝一样的帐篷!”
“我在公园里见过像蒙古包一样的帐篷!”
“我家里的是三角形的,不过只能进3个人。”
老师又说:“哎呀,你们说得的都很好,我也想看一看,你们能把它们画出来吗?”
于是孩子们拿出画笔和纸张,开始了将大脑图片转换为可视图片的过程。瞧,他们画得好认真啊!
2.记一记
孩子们画完帐篷,就又叽叽喳喳地分享起自己新奇的帐篷。他们讨论着怎样搭怎样连,还制作了搭建计划呢!
教师小结:
“一笔一纸”开启搭建计划
通过画一画、记一记的形式来逐渐丰富孩子们对搭帐篷的认知经验。
从幼儿的作品中可以了解到,孩子们最熟悉的帐篷是三脚帐篷和四脚帐篷,并且孩子们知道了搭建帐篷需要有支竿、帐布、帐钉几个必备条件。在开始搭建前,孩子们以记录表形式,根据自己的设想,把搭建所需的材料以及搭建的步骤过程画在记录表上。
环节三:排兵布阵
1.搜寻材料
接下来,孩子们开始搜寻材料,教师跟着孩子们一起去寻找,他们来到仓库,拿了几根塑料管,一些布置布,透明胶带、绳子和剪刀,于是,大家又来到室外,又找来了梯子、小拱桥、一些废旧的小木条等,在路过低阶材料区时,又发现了一些竹子,于是,他们又拿了几根竹子。
教师小结:
在选择材料的时候,发现孩子们并不是盲目地选择,他们有经过比较、讨论、选择、判断,比如:仓库里有一堆竹子,有粗有细、有长有短,他们会讨论拿哪种或者哪几种,哪多少等。他们挑挑拣拣,翻翻找找的过程,就是在回忆搭建帐篷要素。
2.搭建一组
终于开始搭建了,只见慕兮迅速拿了之前自己选择的材料,她先把小拱桥立了起来,然后拿了一块布和塑料管,把布缠到塑料管上,又拿绳子绑了起来,很快就绑好了,接着她把杆子立在地上,可是杆子没有支撑,总是倒,她试了好几次,都不行,她扫视了一圈,发现足球场边上有一些标志桶,她立马跑过去拿了过来,通过观察,她发现标志桶上有个小口,刚好能够把塑料管插进去,这样借助标志桶,很快支撑帐篷的2个杆子终于立了起来,接着,她开始把帐布的另一边搭到小拱桥上,帐篷搭好了,她开心的钻了进去,可是,她又发现,她的帐篷中间帐布总是会凹陷进去,于是她又用之前立杆的方法制作了立杆把中间帐布支撑了起来,这样问题解决了,她开始开心的玩了,不一会儿,她又发现了,她这个帐篷有点矮,只能弯着腰在里面,这可怎么办?这要改的话就得重新搭了。
教师分析:
在第一次搭建过程中,幼儿遇到了各种困难:
难点1:立,支架无法立起来
难点2:塌,帐篷中间的幕布总是凹陷进去
难点3:矮,直不起腰
支持策略:
“三退放手”原则
孩子们在游戏过程中,难免会遇到问题,如果这时候,教师就进行干预,势必打断孩子的创造思维,这个时候先退出建议、退出形式、退出框架,鼓励幼儿不怕困难,大胆尝试。
3.搭建二组
搭建二组选择了竹竿,这一组吸引了好几个小朋友,他们一起搭建,他们拿了三根竹竿比了比,发现不够长,需要两根连接到一起,可是怎么连接遇到了难题,有的说用绳子绑,有的说用胶带纸贴住,经过尝试,他们最后用胶带纸贴更牢固。
架子搭好了,他们拿来了一块轻薄的帐布搭到了架子上,正要进去玩,一阵风吹来,把帐布吹掉了,怎么把帐布固定呢?他们有的去找钉子,有的去拿绳子,最后家萱说:“我们用胶带纸把边角贴到地上试试看吧。”说干就干,小朋友们发现这个方法也不错,帐篷终于搭好了。
教师分析:
这次吸取了第一次搭建的不足,孩子们选择了竹竿,在搭建的过程中,又遇到了困难:
困难1:连接:竹竿不够长,需要两节连接到一起,这时候孩子们出现了分歧,一诺说用绳子,翰翰说用胶带,到底哪一种更好呢?
困难2:稳固:三脚支架立不住:三根长长的竹竿顺利捆绑到了一起,孩子们把竹竿立了起来,但是竹竿总倒,“太脆弱了!”孩子们感叹道。
困难3:固定:帐布和支架贴合度不够,风一吹,帐布就会飘起来,要怎么才能让帐布“听话”呢?
支持策略:
“三进支持”方案
这一次孩子遇到的困难确实高出他们的认知,教师干预给予支持:
进行进一步的引导讨论:两根同样粗细的竹竿连接更牢固还是一个粗一个细连接更固定,选用绳子连接还是胶带连接,通过大胆尝试和观察,发现不同粗细的竹竿连接更牢固,原因是细的竹竿可以有一小节插入到粗的竹竿中,接口处再用胶带粘住,长长的竹竿就更加牢固了。
引发进一步的思维拓展:三脚支架的三个脚怎么摆放,支架会更牢顾,不容易倒呢?经过不断调整尝试,发现了三个竹竿的角度按照一定的角度摆放,支架就稳固了,这其实就是“三脚定律”的原理。
给予进一步的材料支持:带领孩子们再入仓库,寻找更适合的帐布。
环节四:异想天开
1.森林音乐会
三脚帐篷像模像样,孩子们兴奋得跳起来,翰翰还学小狗“汪汪汪”地叫,慕兮拿来了各种乐器,敲敲打打,一场热闹的森林音乐会开始了……
笑着闹着的时候,家萱说:“要是能搭一个足球场那么大的帐篷就好了,这样我们踢足球的时候也不晒了。”
2.巨型天幕
于是,教师再次和孩子们去寻找材料,这次找到了一块很长很长的布,有了更多的材料,孩子们的眼界再次提升,这次他们要搭一个超大帐篷,也有更多的孩子参与进来,游戏继续升级……
孩子们把球门架还原到原来的位置,用长条布当帐布,开始搭建“巨幕帐篷”。牧城拽住围布的一角,用绳子缠了好几圈,然后打了一个结,使劲一拉,绳结松开了,只见他又重新打了一个结,然后上下又缠了一圈再次打结,左右一拉,牢固了。祥辉还不会打结,尝试了好几次,都绑不住,“谁来帮帮我呀,帮我打个结吧。”他大声喊道,慕兮和牧城都跑了过去,俩人你拉我扯,打了绳结,就这样,不一会儿就完成了4头的绳结固定,然后把绳子的另一头系分别系到了两个球门架的上框,他们一放手,“啪”的一声,球门架倒了,“咦,要找东西压到架子上。”翰翰找来了轮胎,把轮胎压到了球门架上,“这下不会倒了。”
孩子们成功了,在实践中,孩子们难免遇到困难,作为教师,可以适当地放慢脚步,给予孩子思考的时间,很多时候,失败是成功的母亲,失败激发幼儿探索,学习,在失败中学习验,效果会更加明显,每一次失败,都是推动新环节的助推器,是迈向成功的重要基石。
游戏总结:
本活动由孩子们室外的日晒感受,引发“搭帐篷”的想法,他们就地取材,拼拼凑凑出一个简易帐篷,结果又引来了一场“地盘争夺战”,在争夺中,他们建立了游戏规则。不服输的孩子们也想搭建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帐篷,基于孩子们浓浓的兴趣,教师引发了一场关于帐篷的讨论,经过“一笔一纸”的画一画、记一记,开启了搭建计划,孩子们正式进入“排兵布阵”环节,开始选材和搭建,在幼儿搭建过程中,体现了很多宝贵的精神,最后是否成功已经是次要的了,关键是搭建的过程体验。其实过程中他们遇到问题,认真思考、积极讨论、敢于尝试的冲劲儿,令人感动,他们专注于“工作”的精神头就是我们一直坚持想要达到的游戏精神!在困难中,他们体验
到挑战自我的乐趣,体验到解决问题的喜悦,体验到分享的快乐!
课程评价
一 孩子们的成长
1.爱玩是孩子的天性,往往是孩子的一个无心之举,从而开启了一个新的游戏,在游戏过程中,当孩子的需求被认可,孩子们会变得更爱玩了,更能玩了,他们更自主,更大胆,他们的想法会越来越丰富。
2.在活动中,孩子们难免争执,看似出现矛盾,其实也是问题的凸显,小小的帐篷,在搭建的时候,如何将支架固定?小朋友们会有不一样的想法。在争执中,他们会使用规则,那就都试试看,谁的方法更好更快,激发他们不断上进。
3.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,从发现问题,寻求方法,到解决问题,接着又一次发现问题、寻求方法,解决问题,每一次的发现,都是前一次的升华,这样不断地反复探索,使幼儿在游戏中自发挑战,累积经验,推动游戏进程持续升级。
4. 大班幼儿乐于与同伴交往,喜欢一起玩,他们渴望同伴的认可。活动中,他们交流合作,从一个帐篷,到两个帐篷,后来又组合成一个帐篷,对于他们来说,这并不是简单的1+1问题,他们的联合,让我看到了他们发自内心的主动和兴趣,促使他们更加积极地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,多次尝试、验证中,他们学会了观察、学会了分析、学会了合作,收获了成功和快乐。
二 教师的感悟
1.保护童真,护航“童梦”
在整个游戏中,教师看似没做什么,其实是在背后默默地给予支持,给予孩子们畅想的空间,宽松的时间,为孩子的童真,开拓有机土壤。让孩子想象的种子,破土而出,长出嫩芽,成长在阳光下。
2.带着童心,跟着孩子走
很多时候,教师往往顾步于成人的思维,在成人的思维里,搭帐篷就是用支架撑起篷布,材料会选择大树啊,杆子啊,床单啊等等,完全没想到孩子们会借助足球球门和衣服就能搭起来一个帐篷。于是,我们转变思维,跟着孩子走,孩子们真正成为游戏的主角。
3.共享经验,共创未来
在游戏的推进过程中,孩子们又遇到了很多问题,教师打开仓库大门,一方面是对孩子材料的支持,另一方面,也是对孩子视野的拓展,他们的双眼,就像扫描仪一样,去发现每一种材料的不同,探索、判断,最终选择适合的进行搭建,这同时,也给教师一种启发,教育不是说教,不是替代去做,换位思考,拓展思路,结果往往出人意料,意想不到。